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我们的航天英雄们正在太空中进行着一项又一项的科研任务,而在这紧张而严谨的工作之余,他们是如何享受生活,如何维持身体健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们的“干饭”日常,看看他们在太空中是如何享受这份特别的美食之旅!
太空饮食的演变史
从最早的糊状食品到如今的即食餐包,太空饮食经历了一个从简陋到丰富、从单一到多样化的漫长过程,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的“水星计划”和苏联的“东方计划”时期的航天员只能吃类似牙膏管状容器中的糊状食品;到了70年代,随着太空食品技术的进步,“阿波罗计划”的航天员们已经能够享用冻干食品、半液态食品等更丰富的食物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航天员们的食谱已经越来越多样化,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上的食物种类不仅包括中式特色菜肴如宫保鸡丁、鱼香肉丝、椒麻牛肉等,还有各种面食、汤品和水果等等,这些食物不仅营养均衡,还尽可能地保留了地球上的味道,让身处太空的航天员也能感受到家乡的味道。
太空干饭现场:美食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1、先进的食品包装技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和营养,在太空中所有的食品都采用特制的包装材料密封,这些包装具有耐高温、低温以及防辐射等特点,同时还能保证食品的新鲜度,一些即食餐包采用了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处理,只需加入少量水就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创新的加热设备:在失重环境下使用传统的微波炉显然不现实,因此专门为太空设计了一种新型加热装置——热风循环加热器,它利用内部风扇产生的气流将热量均匀地传递给食品包表面,实现快速安全地加热效果。
3、精心设计的餐桌:为了适应失重环境,在空间站内设有专门用于进餐的餐桌,这张桌子配备了各种固定装置和夹具,可以将餐具和餐盘牢牢固定住,防止它们飘走,餐桌的设计也考虑到了人体工程学,使航天员能够在用餐时保持舒适的姿势。
4、独特的进食工具:为了解决失重环境中食物容易漂浮的问题,航天员们需要使用特制的刀叉、勺子等工具,这些进食器具往往带有磁性或吸盘设计,能够吸附在餐桌或者食物上,避免其四处飘散。
5、严格的饮食管理:根据每位航天员的身体状况和营养需求,科学规划每日菜单,每餐都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量,同时还需要提供一定比例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他微量元素以满足机体代谢所需,在太空中由于缺乏重力影响,航天员们的消化系统功能会有所下降,因此需要特别注重膳食纤维摄入量,以帮助改善胃肠道健康状态。
体验不一样的太空“美食”
1、“挤牙膏式”食用方式:在早期,航天员通过挤压包装袋将食品送到嘴边食用;如今虽然有了改进版本,但仍保留了一些经典的传统做法,例如用吸管吸食汤类或饮料,这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蕴含着航天科学家们的智慧结晶。
2、“太空火锅”:在神舟十三号任务期间,航天员翟志刚在直播中展示了“太空火锅”,将预先准备好的菜放在特制的小型加热炉中烹煮,虽然没有地球上那样热烈沸腾的感觉,但这种富有创意的用餐方式无疑增添了航天员们的乐趣。
3、“太空蛋糕”:为庆祝中国空间站建成后的首个春节,航天员们一起分享了一份由地面工作人员精心准备的“太空蛋糕”,这块特殊的甜点被装在特制容器中,上面装饰着五星红旗图案以及“新春快乐”字样,让远在天际的航天员们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温暖关怀。
航天员干饭日记
让我们一起看看神舟十三号乘组是如何在太空记录他们的“干饭”瞬间吧!
- 翟志刚:“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太空火锅’,虽然制作过程有些复杂,但看到锅里冒着泡泡的食物,还是觉得特别开心。”
- 叶光富:“每次打开餐包都会有一种小小的惊喜感,因为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样的美味佳肴,就像拆盲盒一样充满期待。”
- 王亚平:“今天中午尝试了一下用筷子捞面条,虽然动作有点笨拙,但最终还是成功把面条送进了嘴里,感觉自己又掌握了一项新技能。”
在浩渺的宇宙空间中,尽管面临许多未知挑战,但我国的航天员们依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用心享受每一顿“太空干饭”,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更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未来美好愿景的向往,未来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相信太空中的饮食文化也会越来越丰富多彩,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