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一切去旅行儿童画(关于身边的艺术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

瑾唯 问答 2024-03-03 567 0

我的绘画之路

从小,我就对绘画有着特殊的情感。记得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妈妈问我想学点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学画画。”于是,我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绘画不仅给我带来了乐趣,也给我带来了好朋友似的安慰。在我开心的时候,用彩笔画下自己的喜悦;在我不开心的时候,用颜料画下自己的烦恼。绘画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绘画有着别具一格的魅力。无论是漫画、水粉画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尤其是漫画人物,是我一直以来酷爱的。虽然没有老师的指导,但我一直自己在努力,自己在尝试怎样把漫画人物画得更好。从开始画漫画到现在,我已经用掉了不知多少本素描本,现在翻出来看,别有一番风味,尽管以前画的不是很好,但每一副画都凝聚了我对绘画的热爱。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漫画水平是非常棒的,虽然我恨日本人,但他们的漫画水平,确实让我佩服。在家里有了电脑之后,我便在网上找一些日本的漫画,然后自己临摹下来,久而久之,自己的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不光是漫画,其他的我也非常喜欢。在小学的时候,我一直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参加绘画班,还参加过好几次等级考试,一本本证书我一直珍藏着。

说来惭愧,虽然一直热爱绘本,我也很喜欢画画,但每次真让我自己随便画点什么,却总觉得大脑一片空白无从下笔。

想起公号“一席”标题里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们其实一直在接受美术教育,但长大后画一幅画好像很难”。

点开看完“一席”这次的讲座,我才彻底明白,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同时,也对叮当的美术启蒙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次“一席”请到是中国科学心理研究所的李甦(su)教授,李教授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儿童绘画,讲座一开头,她就给大家科普了一个惊人的知识:

“大家知道为什么梵高、毕加索的画有那么多吸引我们的地方吗?”

答案是,因为他们在模仿儿童。

大约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梵高、毕加索这一批后来被我们称为浪漫主义的艺术家们,因为在创作中不满足于当时市面上那些拘谨的,“画啥像啥”的现实写实主义的绘画手法,他们发现 儿童画中一些简洁有趣的表现很特别 ,就开始专门研究儿童绘画,从中汲取创作灵感。

毕加索在谈到自身成就时曾说 :“我花了毕生的时间,学习像儿童那样的画画”。

1 ?、那儿童到底是“哪样”画画的呢 ?

李教授接着给我们举例分析了儿童画的几个独特表现形式:

1、典型面画法

儿童倾向于选择物体最典型的那一面来画——

动物一定是画侧面:

七八岁之前,人一定是画正面,而且还总是两手臂傻傻垂两边的那种正面

2、透明画画法

这是一个德国小朋友的画,画里的小人的身体是透明的,吃进去多少米,怎么进去的,清清楚楚,非常可爱。

3、夸张画画法

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画的是刷牙似的,一张画有一半面积都在突出嘴里牙齿和泡沫——

4、混合视点画法

“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龙虾“,龙虾是用从上往下的俯视视角画,而人物则是用正面视角画——

李教授一下子把我们平时看孩子画画时,总觉得哪“不对劲“的地方都总结了出来。

而这些“不对劲“的地方,其实恰恰就是毕加索、梵高这些大师,模仿学习孩子的地方。

2 ?、在孩子画画这件事上,我们对孩子太不公平了

但李教授说,同样是面对“不对劲“”看不懂“的绘画作品,我们对待大师和孩子的态度,却大为不同,这对孩子来说,太不公平了——

●? 平时看到大师的作品,看不懂,但我们却会结合大师当时画这幅作品时的遭遇、经历,去思考他想要通过绘画表达的 情感 、思想:“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以下是西班牙米罗的作品

●? 而看到孩子的作品,我们却常常只会简单粗暴的问:这画的是啥?

这是一幅5岁孩子的画,其实,真正的大师作品都是无限接近儿童画的

而很少去放下“像不像“的评价标准,真诚的去了解一下这些“看不懂“的画背后,孩子是想表达什么?

甚至逼着孩子千篇一律的画和书本上一样的青蛙,一样熊猫,一样的电风扇,

把画画变成一件和写字一样,连笔画顺序都规定好的,完全和想象力、创造力无关的事情。

一些完全失去表达力的孩子,甚至会把写字画画混在一起,这样的孩子长大自然是更不可能自主的画出一副画的。

或是现在很多美术机构流行的这种,看似很“艺术”,但事实上这 根本不是孩子画的,而只是让孩子用圆形的工具, 按照老师事先给的框架进行拓印。

作为成人,我们常常说自己不会画画,其实是在说我们不会画那种“很像的画”。

正如李教授说的:“儿童画”这三个字当中最重要的是“儿童”,

有儿童,就得有他们的思想,他们的 情感 ,他们的感觉,他们的想象。

在真正好的儿童画里,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

●? 挖红薯时 用力的感觉

●? 刚刚下班回来的爸爸,孩子看到了爸爸的笑,同时也用 夸张的手法表现 出孩子也注意到、感受到了爸爸脸上的汗与累。

●? 细致丰富有趣的故事性 :被敷着海藻面膜的妈妈吓了一跳~

而真正的绘画不是“临摹”,而应该是“表达”。

3 ?、如何才能引导孩子画出有 情感 的画呢 ?难道就让孩子乱画就好?

当然不是。

教儿童绘画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的家长在美术教育上最容易陷入两种极端的误区:

“玩就是好”或是“像就是好”

而李教授在讲座中给出的态度我觉得很中立客观:

自由不等于随意,也不等于放任,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从来都不应该是孤立前行的,我们需要给他们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这么多年的实践研究工作中,她找到了一些方式,能够支持儿童在绘画中去找到他们的自主表达,我看完之后,觉得这些方法我们自己在家也可以试试:

1、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不仅仅是让孩子去看,而应该是一个多感官的共同体验的结果。

日本著名美术教育家鸟居昭美曾在书中《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里,提到一个叫值贺的五岁小朋友,值贺之前画画一直不得要领,画出的画总是空洞枯燥——

但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值贺的内心也是这样毫无热情。

一次活动后 ,“不会画画”的值贺却突然画出了一副童趣生动的画 ,名字叫做《从伊田得到的蝾螈的早晨》 (蝾螈是一种类似蜥蜴的动物)

“不会画画”的值贺到底经历了什么?

其实,是那天有个来自伊田的老师,给值贺的幼儿园捐赠了一群蝾螈,孩子们从来没见过这种动物,开心地到处奔走相告:“蝾螈来了”“蝾螈来了”。

那天,值贺把蝾螈托在手上,趴在床上,放到水里,观察、玩耍了一整天。

在视觉、触觉、运动感觉多感官调动下,蝾螈的具体形象就这样走进了值贺的脑海中,形成鲜活的印象,和蝾螈一起玩耍时的感动、生动就这样被值贺自然的画在了纸上。

事物在孩子的脑海中越生动,孩子画出来的的作品也就越生动。

(孩子在充分摸、切、闻、尝猕猴桃后画出的作品)

2、设计一些活动支持孩子的想象力发展

李教授在讲座中分享了很多她在实践中尝试过,小朋友喜欢效果又好的活动——

●? 圆圈变变变

●? 图形联想(适合更小的孩子)

●? “他是谁”: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提供一些,让孩子猜里的人平常的工作状态,促进孩子思维拓展能力的发展,这个小男孩选择的是一个宇航服的,最后画了这样一副图画——

●? “表达性任务”: 让孩子以树为载体,表达情绪。

快乐的树 ——大家注意看树根,孩子画的是棒棒糖,孩子用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去表达这是一颗多甜的树。

生气的树 ——孩子用尖锐的图形,强烈的红色来表达愤怒

这棵树不仅气歪了,还气的掉叶子了,叶子飘落的样子还营造出了一种怒后悲伤的感觉

3、建立孩子语言绘画之间的关系

日本著名绘画教育家鸟居昭美说过一句话:

“没有被倾听过的儿童绘画作品,不能算是真正的绘画作品。”

除了我们经常说的,要鼓励孩子主动讲述他的作品,倾听孩子分享与他作品相关的一些经验和经历,李教授说他们还会经常用一些故事来激发孩子的想象。

李教授带领着她的团队,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在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断地给孩子影响,对他们进行体验感、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表达力等系统性的培养。

每到一定的阶段,孩子们就会画出很棒的作品,让他们非常开心:

她说:“每当看到这样的作品的时候,我就特别羡慕这些孩子,他们在人生最宝贵的时间中,享受这种自主表达的快乐和乐趣”。

在研究中她接触过很多孩子,她发现几乎没有孩子不喜欢画画,也很少有孩子是真的不会画画。

正如我国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说的 :“你只要仔细去观察小孩的作品,就会看到他们的每一笔都是从他们小小的美术心中流出,每一幅画都是小小的感性所寄托“。

我们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希望所有的儿童画能够闪耀出属于孩子自己的光辉。

李甦教授还在讲座了详细介绍了“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画不像”“孩子到底是怎么学会画画的”等我们在面对儿童绘画时困惑的问题,文章限于篇幅,就不介绍了,有兴趣的可以看视频哦:

参考资料:

公号“一席”:《我们其实一直在接受美术教育,但长大后画一副画好像很难》

鸟居昭美:《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

● 丹妈碎碎念 ●

李教授在讲座中还提到了很多让我启发很深的点,比如说,她在研究中体会最深的就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差异里最明显的就是发展速度方面的不同。

她说有的孩子一开始就画的很好,呈现很多形态,但到了一段时间之就停滞不前了,而且有时候这个瓶颈期还非常长。

这个时候最着急的是谁?

是家长。

每当这个时候她就会劝家长:别着急,再等等看,他可能很快就会有变化了

因为我们看到时候,我们观察到的是孩子外在的行为表现,他内在的心理和大脑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是看不到的。但是这个时候有的家长坚持住了,就看到了孩子接下来的非常快速的发展,

而有的家长就放弃了,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天分,或者进行了错误的干预

所以她做了这么多研究后,最想和家长说的是 :“有理性,多坚持”。

我觉得这个思维,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孩子的其他教育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瑾唯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